close

斷疑生信:宗教疑義:〈三十二〉

    題問:明相與名相

闡釋回答:何謂明相與名相,萬物皆有名相,而您所追尋〈詢〉的明相是何,是個人名相,還是真理的明相,真理的明相歷久彌新,人的名相有如過眼雲煙,驚鴻一瞇,終有擊破的一天。

    題問:觀世音菩薩有千萬種應化身,可不可能現在地球上同時有一萬人,同時是觀世音菩薩轉世應化身:

闡釋回答:您先要瞭解任何人在世時都是真的,輪回轉世自有一套天律在運行,轉世又是一個從新的個體,新的個體又學習今世新的事物,不一定能知道前世的所做所為,透過靈修的修行才能瞭解微些前世所為,但不一定全知道,所以輪迴轉世是轉前一世。

    您所謂的觀世音菩薩有千萬種應化身是不可能的,但是用另外一種解釋,觀世音菩薩就不只有千萬種應化身,億萬種應化身都可能,您學觀世音菩薩的道〈循聲救渡、救苦〉,您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應化身,億萬人行觀世音菩薩的道,就有億萬人是觀世音菩薩的應化身,如此才解釋的通。
    觀世音菩薩只有一世所以只有一個靈。

    題問:坐亦布袋,立亦布袋,放下布袋,如何自在。

闡釋回答:坐亦布袋,立亦布袋,放下布袋,如何自在。

    名亦布袋,利亦布袋,丟掉布袋,學做乞丐,悠閒自在。

    假借布袋來引述人間的種種,只是用布袋來比喻人生有很多的無奈。

    最主要是最後四字〈如何自在〉,不但要放下布袋,還要丟掉布袋,丟掉布袋學做乞丐的悠閒的自在,而非真做乞丐向人乞討。

    現今社會有太多丟掉布袋的人,也有太多放不下布袋的人,更有太多一直追   尋布袋的人,看看自己如何自在?遊民哲學。

    放下布袋,您隨時可以再拿起,您有智慧就會豪不猶豫的丟掉布袋,要有壯士斷腕的覺〈決〉心,如還想再拿起還要時間,這一點點的時間就足以讓您,再一次的思考要不要再拿起布袋,如此您才能真正的丟掉布袋,而非只是放下布袋。

    題問:想請問觀世音菩薩有什麼經典可以讀?

闡釋回答:世上有太多的聖、賢、仙、菩薩、佛、神、……沒有留下隻字片語,而是以生前的所作所為,以身教為世人的典範,而留下的言教文詞往往被世人所曲解、誤解、竄改……而導致不可逆的因果,這是世人所無法理解的事,從觀世音菩薩的名就可以知道觀世音菩薩的道,何須再以言詞而背書。

    題問:以佛家的角度來講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事是否都已註定?那麼我們還需要作選擇嗎?

闡釋回答:佛家有云: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,若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,所有的選擇都是自己所肇,就像過去心一般不可得一樣,但並非過去心不可得,只是人不知如何得,而今世心人不把握也是妄然,未來心不知何時能得,這就要看今世的人如何做。

    題問:要如何念佛經咒才會有感應,有念就會有感應嗎?
闡釋回答:很誠懇的勸您,修行是修智慧,是修天命,是瞭解天命、因果的來隆去脈,而是了斷前世與累世的因果,這世不要再肇因果,不是修感應,也不是修神通,如果您是為修感應與神通,您一定會惹來因果重重,會害死您自己,不得不慎。
    您所說的〈感應〉應該是講〈靈感〉,如果您真的想要〈感應〉您的〈靈感〉,先要瞭解所謂〈智慧〉從那裡來,智慧是您的〈前世〉〈累世〉的記憶,而您這世所學的是知識與學識,是因為您不夠清,不夠靜,不瞭解三思的道理,沒有做到〈空〉,所以您沒有〈靈感〉,所以要有〈靈感〉不須要唸經,只要您有〈念…〉,您〈心〉就不空,不空您的〈靈〉就不會出來,您就沒有智慧沒有靈感。
    而今世人只知靜坐、禪坐,而不知為何能從禪靜中得到靈慧〈靈感〉,光坐禪還是沒用的禪,有如枯坐浪費光陰,如果能瞭解人身的另一種無形運作智慧〈靈感〉與三思,自然知道靜與禪的意境,從中得到靈慧經過靈慧的啟示,而做到示範為人表率的境界,所以靜與禪是一樣,否則還是無法超凡入聖,頂多只是一名覺者。
 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覺醒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禪清 的頭像
    禪清

    羅元竹的部落格

    禪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