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斷疑生信:宗教疑義:〈三十五〉

    題問:本安自具足的〈佛性〉當中是否包含〈佛智〉?

闡釋回答:您先要瞭解什麼是〈佛性〉!〈慈悲〉二字足以!

    〈佛性〉不等於〈佛智〉!〈佛智〉浩瀚無涯!
   
本安自具足的不只有〈佛性〉!人還有人累世的〈靈性〉!今世的人性。

    再加上上天賦予的〈天性〉!

    人不是佛,所以人永遠不會有〈佛智〉!否則人人都是佛。

但是如果人學習有佛性,人人皆可成佛,自然會有佛智。

    題問:〈佛道〉比諸子百家合起來的道理更強嗎?

闡釋回答:您先要瞭解什麼是〈佛道〉!

    佛一生所闡釋的道理還是有限!

    諸子百家所闡釋的道理各有所長!也還是有限!更是不可比擬!

    而〈道〉的傳承就不是只有〈佛道〉與諸子百家……

    而〈道〉的傳承就更不是只限俱像!如何比擬!

    題問:如果一個人注定成為殺人魔,佛可以讓他夭折嗎?

闡釋回答:如果一個人的〈天命〉注定成為殺人魔

    這也是殺人魔的道與德!既使是佛也不可能讓他夭折!相反佛如果可以讓殺人魔夭折!佛也必須承擔殺人魔的罪與業!

    題問:佛版的生態,會歡迎有〈創意〉的答案嗎?

闡釋回答:佛版的生態,千奇百怪不語置評!相信任何人都不會歡迎沒有印證誇大不實的答案!有〈創意〉的答案,多半是浮華不實!猾眾取寵不切實際!

    題問:若是我在佛版答題,會讓人覺得有大師風範嗎?

    闡釋回答:在知識+有任何問、答題的人不都有其目的!

    任何人在佛版的問、答題!如果只是讓人覺得有大師風範!

    其已經犯了自取其辱!自曝其短的道理!不知人外有人!天外有天的道理!

如人自以有大師風範!最後終將落入師徒、徒師的因果循環之中!

    題問:像我這樣缺乏佛學正知見的人可以自選最佳解答。

闡釋回答:不論是題問者或是回答者,都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舉止負責,佛學是一門非常深的學問,能有正知正見的少之又少,佛學是您必須去親身體驗與印證後,才能成為正知正見。

    依經、依律、依論、依僧、依法……都不一定對,因為道是活活潑潑的,依道不依教,選誰並不重要,重要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,您如何衡量才是重點!

    題問:學佛之人能適合當〈科學家〉!
闡釋回答:學佛之人能適合當〈科學家〉,也可以當宗教家、哲學家、演說家、教育家、政治家……等等!
    而這些您都必須在徹底瞭悟〈道〉之後!並非一般學佛之人可以做到!

    題問:〈佛〉是不是一種〈概念〉?

闡釋回答:〈佛〉只是一種名相,而〈佛〉所說的道理,則是成佛的一種〈概念〉?,

    題問:佛教說的〈心〉與〈性〉是怎樣的關係
闡釋回答:〈心〉與〈性〉的關係非常
複雜,先要瞭解性由心生的道理,再來瞭解意由心動程序,更要瞭解三心二意本質,才會有三思而行心性的展現。

    題問:〈佛〉對〈人〉的期待是什麼?
闡釋回答:我不是佛無法替佛回答。
    如我是佛,我對〈人〉的期待,是人人都成〈佛〉。

    題問:現在的您有〈法身〉嗎?
闡釋回答:有,行佛的道就是佛的〈法身〉,人人行佛的道,就不都是佛的〈法身〉。

    題問:提問與〈實修〉有衝突嗎?實修的目標是什麼呢?

闡釋回答:您所問〈提問〉與〈實修〉有衝突嗎?不一定!是要看您的心態而論!

    先〈提問〉再〈實修〉您會先入為主的觀念,失去〈實修〉的意義!

    先〈實修〉再〈提問〉會加深您〈實修〉的信念,再〈提問〉更會加深您的信心!而實修的目標只是印證所有的道理!

    題問:學佛之後,〈預測能力〉會不會變好?

闡釋回答:學佛之後,〈預測能力〉不一定會變好,相反只要人心術不正〈預測能力〉就會失準或消失,同樣心術正〈預測能力〉也不一定會變好,會因人為、時間、環境、時空、事情、輕重、大小……加上天機、時機的不同等等……為了保護學佛之人〈預測能力〉不一定會變好甚至於更差。

    題問:佛教為了〈幸福〉而學佛,是正確的心態嗎?

闡釋回答:為了〈幸福〉而學佛,這是最不正確的心態,學〈佛〉是學〈佛〉所闡釋的道理,瞭解後行〈佛〉的慈悲行為,並非追求〈幸福〉而學佛,為了〈幸福〉而學佛,有時會失去自我,〈幸福〉未到,禍以上身,只是人不自覺。

    題問:強調〈修心〉更甚於〈強身〉嗎?

闡釋回答:佛教強調〈修心〉更甚於〈強身〉沒錯,〈〉正則〈身強〉萬魔不侵,〈〉不正則〈身弱〉既使萬魔不侵,身也受自身因果之害,因為人不知〈〉之所為,身為〈〉之所驅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覺醒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禪清 的頭像
    禪清

    羅元竹的部落格

    禪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