覺醒 序 禪清
學海無涯,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。知書達理,溫故而知新,聞一知十。謹言慎行,不怨天,不尤人,泰而不驕,志於道。
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,虛其心,敏其行,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自悟而知真理,自動而行正路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,道並行而不相悖。誦讀經書,了悟真理,四海皆準。
道法無界,理明法用。道常無為,而無不為。夫唯不爭,清靜為天下正。明道若昧,進道若退,道隱無名,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行不言之教,妄念奇求,小則得,大則惑,微妙圓通,深不可識,涵德之厚,比於赤子。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。天道無親,移風易俗,使復歸於一,多藏必厚亡,為腹不為目,是謂貧道。
佛法無邊,慈悲為懷,普渡眾生,廣結佛緣。施無為功德,盡無量無邊微深妙法,渡千萬劫難,無怨進娑婆世界。顯寶法,燃明燈,無私、無我、無相。
神愛世人,祖開宗明義,罪由身受,無可,無不可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。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眾生所以不得真道,為有妄心、煩惱、貪求,憂苦身心,悟者自得,常清靜矣。
常言書中自有顏如玉,書中自有黃金屋,行萬里路,讀萬卷書,無非是探求那無知的領域。經書亦是一樣,故孟子曰:〈盡信書,不如無書。〉然而世俗之人無法瞭解到先聖、先賢當時經歷的心境,因為先聖
、先賢所表達那無知的領域,非是筆墨所能形容。而傳於後世,更因為環境、時間、地點、人為的因素而改變。
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無知,並非可恥。常見修道之人,讀了幾本經書,聽了幾場宏法,會念了幾句經,就以為瞭解經書的涵義,那真是痴人說夢,愚不可及也。道法無界,佛法無邊,真正的〈道〉
,根本是無法用言語文字來形容的。能用文字語言形容出來的只不過是〈理〉而已。然而能明瞭〈理〉而行之者,則是世上少有。
智者不言,言者不智,道法變化無窮,各有巧妙不同,實在不是我們世俗之人所能理解的,更無法用文字語言所能記述的。修道之人不但要明〈理〉,亦要明〈法〉,不但要講〈理〉,還要用〈法〉。
〈理〉之〈明〉,〈法〉之〈用〉、其巧妙處乃存乎一心而已。有心則〈理〉〈法〉皆同,無心則〈理〉〈法〉又有何用。〈理〉之〈用〉,〈法〉之〈為〉,知難行易,知易行難及至知行合一,均說明〈知〉與〈行〉是並進的,亦說明〈理〉〈法〉亦是並進的,然能瞭解而做到的又有幾人。
〈理〉之〈用〉,在於因各人修持的不同或環境、時間、地點的不一而有所不同,但及其終極目的,至理皆為一樣,之所以有不同者,則是理不明也。
〈法〉之〈為〉,在於自然,一舉手,一投足均為〈法〉,只是不知而已。法有千千萬,能述之也不過一沙漚而已。大致分為有型法、無型法、有為法、無為法四種,然亦可以用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、形聲、轉注、假借,引伸之後再以假設、推理、分析、演算、組織、求證………等等來證明〈法之用〉,甚而〈理之明〉,如此〈理〉〈法〉,相輔相成,而達〈道〉也。
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
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修道之士,沒有經過魔考,沒有道考,如何能瞭悟真理,殊不知大道無情,沒有經過歷煉,如何能瞭解什麼是真正的大道。
知者為智,智者為志,志者為之,之者為職,職者為止,止者為直,直者為一,一者為始,始者為終,終者為知。求於心,也止於心,不假外求而自得,這才是真正的修持。
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,人皆有不忍之心。君子泰而不驕,虛其心,觀其妙,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,擇其善而從之。其身正,不令而從,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。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,天作孽猶可違,自作孽不可活,人必自侮而人侮之。
清靜為天下正,抱一而守中,道常無為,而無不為,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,行者有志,行不言之教,孔德之容,惟道是從,〈誠〉全而歸之,勤而行之,修之於身,其德乃真,天下多忌諱,千里之行始於足下,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,是以聖人猶難行之。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天之道,利而不害,人之道,為而不爭,既以為人,惟道是從。
留言列表